接着,又有几个声音从旁应和,“见过公子。”“小人惶恐。”
提着东西的六曲皱起眉看向说话的几人。马文才此时却在想,幸好下午带来的是六曲,若是三七恐怕已经忍不住骂起来了吧。
与此同时,梁山伯与祝英台也都已开始收拾行装,准备前往钱唐县周士章先生所设尼山书院读书。
暮春将至。
第6章 相识(上)
三月上旬,自马文才来到尼山书院已有十日。
这天中午,马文才下了学照常回自己院子里用午食,就听门口传来阿成的声音,“马公子可在?阿成叨扰了。”
三七跑到门口问了问,带进来五个人。
走在最前面的正是阿成,他领着两个十七八岁的青年。再后面两步跟着两个书童打扮的青年,各挑着一个担子。
马文才了然,书院又进学生了,可能要住在这院子里。
果然,三七凑到他耳边简要一说,正是如此。
马文才笑着走过去,对阿成点点头,又对那两个公子拱手致意。
阿成笑眯眯地,对马文才先是道歉,然后解释道:“这两位公子相互认识,各带了一个书童,小人便想着将他们安排住在一起。只是其他屋子不大方便,总归是马公子这里最适宜,这便过来问问公子意下如何。”
马文才闻言,看向来人。他晓得,这些空房间总会安排人来住,他也愿意住进来的是自己看得顺眼的。
那两人一人个子稍矮,还未加冠,长圆脸,眉目疏朗。身上衣服质地一般,家境大约并不富裕。
另一人个子高些,有些偏瘦,却长了张肉呼呼的脸,他倒已经加冠。衣服看似普通,马文才一眼便看见内衫布料极好,可见家里必定非富即贵。
两人都笑意盈盈,目光平和,举止大方有礼,让人一见便有亲近之意。
马文才他们说道:“若是两位公子不嫌弃,便与在下同住吧。”
两人齐齐拱手,道:“乐意之至!”
阿成也功成身退,就此告辞。
那稍矮一些的青年道:“在下会稽郡会稽县梁山伯,尚未取字。这位是会稽郡上虞县祝英台,字信斋。我二人前往书院路中偶遇,都是来求学的,便结伴同行。”
祝英台也上前一步,一拱手,道:“英台问公子安。”又指了指身后两个书童介绍道:“这是梁兄的书童四九和在下的书童银心。”
马文才从梁山伯说出自己名字时便有些愣住,再听说他旁边这个高瘦青年是祝英台差点没跳起来。
看看个子,比自己和梁山伯都高。
瞄瞄胸口,跟自己和梁山伯差不多平。
听听声音,与一般男青年差不多低沉。
瞅瞅喉咙,虽然不甚突出但似乎有喉结。
马文才脑袋有些转不起来了。
不对劲,一切都不对劲。
他木木地听完几人介绍,还个礼,迟钝地“啊”了一声,才道:“在下马文才,会稽郡山阴县人,字逸华。我的两个书童三七、六曲。”
祝英台微不可查地挑了下眉,马文才这名字他知道,会稽郡马太守的幼子。祝家为北方侨迁士族,他自然听说了马文才在国子学里闯的祸,也包括他被父亲打得昏迷,没想到竟然也到这尼山书院里来了。祝英台忍不住猜测,难道他与自己目的一样?他立刻又否定了,从他之前行事和现在的模样来看,可不像是有这个头脑。
三人中只有梁山伯什么都没想,一听马文才也是会稽郡来的,立刻笑道:“这可真是巧了,我们三个也可算作同一故乡的人。”
马文才与祝英台也凑趣笑起来,心里却想:
马文才:我老家是蜀地来着。
祝英台:我家是北方搬来的。
三人说了这些话也过了不少时间,马文才简单指出自己和两书童所住的屋子,便赶去下午的课了。
唔,不知道写二百张大字够不够自己压惊的……
祝英台与梁山伯二人也才有空细瞧这院子。经过这十天马文才的调整,院内比之前更添了几分生气。
院中道路交叉的地方搭了个方形的凉棚,被路隔出的田字区域也都种上了些植物,其中一小块甚至开垦出来种着菜。
西北与东北角被院墙及厢房与正房的侧墙围成方形,此时也种着不知名的树木和竹子。土壤都还是新翻的。
梁山伯看着那块菜地笑道:“这位马公子倒是有趣。”
虽然正房西侧的起居室还未有人用,祝英台和梁山伯还是决定都住东厢做隔壁邻居。银心和四九分别住了西厢南间与倒座房中间。
四人决定好房间便收拾起来。这些屋子在马文才住进来时都已简单打扫过,省去了他们不少功夫。
转眼便到了酉时,书院敲响了下学的钟声。
山里渐渐有了人声,很快,马文才回到院子。
六曲已用小厨房烧起菜来。马文才见梁山伯几人没有准备什么吃的,便邀请道:“梁公子、祝公子,不若同我一起吃些吧?”又叫三七去书院食肆买些菜来。
梁、祝二人确实已经饿了,客气了几下便答应了,但也让书童与三七一道,总不能叫马文才付钱请客。
暮春三月,天色黑得越来越晚,天气也愈发温暖。几人直接在院子凉棚下吃起来。边吃边聊,陌生感悄然消散,马文才甚至有种大学宿舍聚餐的错觉。等到吃完,三人已互称表字。
喜欢[梁祝]英台大大带我飞请大家收藏:(m.blshuwu8.com),无限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