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斧是一种扁平梯形器,上端有孔,可缚扎执柄,下端为刃,如刃部宽大即叫钺。史前时期,石斧曾被作为一种实用的杀人武器,后以玉制成,便演化为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执掌的王权象征物。
玉钺自新石器晚期开始出现,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形态最完整的当数浙江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钺。整套玉钺由冠饰、钺身、端饰组成,钺身扁平呈“风”字形,顶窄刃宽,刃部呈弧形,近顶端有一小圆形穿孔;钺正背两面刃部上角用浮雕琢出“神兽纹”图形,下角琢浅浮雕神鸟。整个钺身加工精致无使用痕迹,表明玉钺在当时是一种仪仗器。
商周时期,玉钺仍然沿用,此时玉钺形制较之新石器时代有了较大的变化。钺形式仍呈“风”字形,但中央孔洞加大,使整个器物看起来如环状,刃部亦由弧形变成折刃。商代玉钺有的在刃两侧饰扉牙。此时玉钺的用途也是仪仗用,周以后玉钺不再使用。
玉刀
玉刀略呈扁平长方形,有孔,是由石刀发展而来。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发现,此后的仍有生产,西周己消失,推测为古代代表权威和地位的玉仪仗器。玉刀主要见于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化遗址,从出土实物看,器为双面刃,磨制光滑,背部有2到5个穿孔,有的尾端中部亦有一孔,用于固定绑缚。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龙山文化墨玉刀,通体漆黑光洁,刀体狭长,双面刃,较锋利;背部有三孔,单面钻成,为装柄扎结之用。其形制、做工、玉质与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化遗址所出土的墨玉刀相似。类似此种扁薄、单数穿孔造型的玉刀,在山西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和山东友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。夏代玉刀呈长条梯形,双面刃,近背部有平行、等距的多个圆孔,器左右两侧有对称的齿牙,有的器面上还琢横、直或菱形阴刻线。商代出现一种带有短柄的长条形玉刀,双面刃,刀尖上翘,制作细致。如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龙纹刀,翘首直柄,刀背上雕出齿形凸棱,两侧饰龙纹;龙头朝向柄部,龙身修长并饰有菱形纹和三角纹;刀身后端穿孔,便于与柄连缚。
玉戈
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种兵器,以玉为戈始见于二里头文化,其后流行于商、周两代。由于玉石本身质地坚脆,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搏击,且大量出土的玉戈无使用痕迹,可知商周时期的玉戈应是一种仪仗器。
玉戈形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。第一阶段包括二里头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岗期。此期玉戈的特点为尺寸普遍较大,一般在30厘米左右。最长者出土于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,长达97厘米。戈援部(刃部)略呈弧度,直内(后端),多数无中脊仅有钝脊。除部分在内上饰有简单的弦纹外,一般无纹饰。第二个阶段为殷墟时期即商代晚期,玉戈尺寸变小,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;殷墟后期长度在15厘米以内,小的仅4至5厘米。戈有直身、弯身两种,皆有中脊或三脊。内上饰平行的粗阳纹,或者在内及援上阴刻兽面纹和变形云纹。部分戈内直接雕成鸟头状。传世品中亦常见以玉为援,用铜铸成鸟头状内嵌接而成的铜内玉戈。
西周玉戈形制与商晚期相似,普遍不饰纹饰,制作不及商代精细。西周以后玉戈趋于消亡,春秋战国时零星可见的玉戈,仍保留了周代的特点。春秋玉戈锋作三角形,援身上刃微外弧,下刃稍直,刃颇锋利,中部起脊,内之尾端作斜角状,援、内间中部穿一孔。汉代玉戈有所变制,一种援呈尖首长方形,上饰多组纹饰,援前端为对称盘绕的双龙纹,中间是谷纹,后端作几何纹和龙凤纹,背面平素,内窄,长方形,上穿两孔。另一种玉戈援呈弧形,锋端如橄榄尖,两侧有刃,中脊为窄条,并有横凸的胡部(即戈刃曲而下垂的部分),上皆饰勾连云纹,内呈长方形,亦饰勾连云纹,胡部与内部分别镂3个和1个长方形的小孔洞。汉后玉戈不常出现了。
玉衣、玉塞和玉握
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,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,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、兽牙等。因古人认为,以玉敛葬,可保护尸身不腐,使复活再生成为可能,因此到了汉代,葬玉极为普遍,并已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、玉握、玉九窍塞、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。
玉衣也叫“玉匣”、“玉柙”,是穿于死者身外的葬服,由数千片小玉片相互穿联而成。根据编缀线缕质地的不同,可分为金缕玉衣、银缕玉衣、铜缕玉衣、丝缕玉衣等。古代上层贵族按照各自地位的不同,分别享用不同的玉衣。玉衣的雏形为西周时的玉面罩,由印堂、眉毛、眼、耳、鼻、嘴。腮、下颏、髭须等13片组成,各琢成其形。有的还上刻纹饰,均有小孔,覆于死者脸面上。
玉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窍孔的器物。双眼塞,也称眼盖,多作椭圆形或杏叶形;双耳塞、双鼻孔塞和塞,则作圆柱形,一头大另一头稍小,耳塞还有做成八棱形柱式样的;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,所以还有一种含在死者口中的“殆”,其造型为玉蝉、玉珠、玉管、玉片等;最后还有生殖器塞,它有的是用玉琮改制的小盒,有的是呈圭形的玉器。
玉握为死者手中握着的器物,古人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,要握着财富及权力。新石器时期是以兽牙握在手中;商周时期,死者
喜欢梦里的岁月长河请大家收藏:(m.blshuwu8.com),无限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