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代玉玦呈片状,尺寸一般在5至10厘米,分两种类型。一种是光素的,环窄;另一种为龙形玦,作卷曲龙形,龙张口露齿,背饰扉棱,龙身饰勾撤云雷纹,俗称“假阳文”,线条转角方硬,图案化风格强烈。周代玉玦仍作片状,肉部明显宽于商代,中孔较小,并出现椭圆形块。玦身多为光素,部分饰弦纹、云雷纹,纹饰与商代相比有简化趋势。龙形玦很少,且多无脊齿。
春秋、战国玉玦数量最多,此期玉玦形体较小,一般直径在3至5厘米。玦体作扁片状,普遍饰有纹饰,素面的很少。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、蟠虺纹。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发丝线方式饰纹。动物形块简化成阴线刻交尾双龙、双兽纹玦,少数精品在两端透雕兽首形象。
汉代玉玦不多,风格沿袭战国,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。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,直径在10厘米以上,应是佩玉或符节器。
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玦,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。宋仿纹饰多不合古制,块体比战国厚重。
明、清两代伪古玉玦,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很难达到战国时自然流畅、锋利健劲的效果,往往徒具古形,缺乏古意。
玉环
玉环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。新石器时代玉环的基本造型为扁平的圆环状,多用白玉、黄玉制作。整体圆整光洁,内外壁平直,有的环上对钻有小圆孔,孔壁斜直。玉环中心稍厚,边缘较薄,通体磨光,制作精致。
战国玉环种类很多,有丝束环、云纹环、谷纹环、三龙外蟠环、重环及玛瑙环。
汉代时玉环多用于成组佩玉的中部,直径较小,环表面饰典型的汉代纹饰,如勾云纹、四灵纹、螭纹等。
汉晋时的玉环略有变异,环面素朴无纹,只在圆形外侧对称雕出两长方形凸起。
唐代玉环圆形,体较厚,琢成内外六瓣莲花形,束腰。
宋代有扁圆形玉环,如早期形制。
明、清两代多雕团龙纹、蟠螭纹及竹节形玉环,龙身多饰鱼鳞纹,旁衬卷云纹。
璧、瑗、环、玦,这4种玉器,外形相似,通称圆玉。现今,人们看到这些圆玉,并不十分注意它们的中心圆孔有大小区别,常常把瑗与环都称作壁,甚至连缺口的玦,也称为璧。其实,在先秦时期乃至秦汉,古人对这些圆玉的区分,是十分明确的。在当时特定场合下,通过这些圆玉的赠、传,往往透露了事主的某种意图。在古时对于这种替代语言的特殊信息,大家都很熟知。由于这4种圆玉传递的信息不同,使用时,绝对不允许混淆,也不允许有丝毫的疏忽。
据史书记载,古代人际往来使用玉器,在夏代已经开始,当时诸侯所执的玉,有圭、璋、璧,合称三玉,都属古代贵重的瑞玉。先秦的书籍,每每提到礼玉及其用途,特别是圆玉,作用甚多。可是,对4种圆玉形制的区分,却很少说明。从周代到战国,直至秦汉,以璧的用途最广。周代,诸侯朝见天子,或者卿大夫奉命作为使者去会见邻国国君,都要行执物以为初见之礼,称为“贽”。在战国时代,诸侯各国交往更加频繁,彼此相互进行国事访问也少不了执贽以相见,便都采用以璧为贽。使者用璧,向对方表达了敬意和问候。古时环有表示修好、恢复原来关系的含义。被流放在边境的罪臣,3年之后,如果接到君王使者送来的玉环,就知道自己回返有望,不久就会被召回任用,往往大喜谢恩。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,环的这层意思慢慢淡去了。
虎骨韘与韘形佩
韘在商代是射箭时用的钩弦器,相当于清代的扳指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韘,可视为该时期的典型器。战国玉韘演变成扁平状的盾形环,丧失了实用的功能,变为人们佩戴的装饰品。发展到汉代,韘成为最常见的佩饰玉。哑舍有虎骨韘一篇。
喜欢梦里的岁月长河请大家收藏:(m.blshuwu8.com),无限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