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节卧龙本是变色龙
孔明先生,世俗社会称之为卧龙。在我看来,孔明先生并非卧龙,而是一条变色龙。我对孔明先生如此认识的依据是《三国志》。
我在前面介绍过,孔明先生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。第一阶段是躬耕南阳时期;第二阶段是赤壁之战前后时期;第三阶段是刘备离开荆州到刘备去世这一时期;第四阶段是刘备去世后到孔明先生离世这一时期。
如果我们将孔明先生的这四个时期比照《易经》的乾卦来分析,孔明先生的第一个阶段可视作是乾卦的“初九”;第二个阶段考入视作乾卦的“九二”;第三个阶段可视作乾卦的“上九”;第四个阶段可视作乾卦的“九五”。
为什么可以这样比照呢?
因为这两者之间极其相似,再加上孔明先生终其一生,都没有放弃对《易经》的研究,特别是注意阴阳、八卦。“功盖三分国,名成八卦图”,就是写照。从这个角度看,阴阳、八卦可看作是孔明先生的指南。由此,我们有理由相信,孔明先生就是根据《易经》来规划他的人生的。所以说,孔明先生的一生与乾卦极其相似。
如果我们将这二者展开、比照分析,你就确信无疑了。
孔明先生的第一个阶段是隐居南阳时期,孔明先生自己在《出师表》中称自己此时是躬耕于南阳,世俗称此时的孔明先生为卧龙。此时的卧龙正与乾卦“初九”所示极其相似。
乾卦初九爻辞是“潜龙勿用。”“《象》曰:潜龙勿用,阳在下也”。
什么意思呢?“潜藏的龙,不要施展才华。”为什么不要施展才华呢?“其卦象告诉我们,因为初九阳爻处在一卦的下位,所以压抑难伸”。孔明先生的第一阶段就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,无人知晓他。《三国志.诸葛亮》传记载:此时的诸葛亮“自比管仲、乐毅,时人莫之许也。惟博陵崔州平、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,谓为信然。”孔明先生自比管仲、乐毅,当时的人不赞同这种看法,只有他的两个好友崔州平、徐庶说确实是这个样子。可见此时的孔明先生确实不为社会看好。连刘备这个思贤若渴的明主也不知道有孔明这个人。当司马德操提到伏龙时,刘备还不知道这个伏龙就是孔明先生。当徐庶推荐卧龙孔明时,刘备也没有表现出分别的兴奋,只是极其平淡的说了一句“君与俱来”。意思是你和他一起过来吧。由此可以看出,孔明先生在南阳躬耕时是一条藏着的龙,使他无法施展才华,使他无法施展才华不是孔明先生不想施展才华,只是无法施展才华,因为此时的社会还没有为孔明先生准备好施展才华的舞台。
其实,此时的孔明先生也刻意在寻找施展才华的舞台。《三国志.诸葛亮》说:“亮躬耕陇亩,好为《梁父吟》”。孔明先生一面在田畴之间耕种,一面在人间放声高歌《梁父吟》。为什么要放声高歌《梁父吟》呢?“夫其高吟俟时”,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,让世人知道他的志向,伺机出山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七回对此有交代:“或驾小舟于江湖之中,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,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,或抚琴棋于洞府之内,往来不测,不知去向”。这段文字,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信息:孔明先生此时一直没闲着,他在干什么呢?他并不安心于“躬耕陇亩”,而是四处寻仙访友,其用意是为自己寻找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四处做广告。不断地外出访友,就是不断地开拓空间,让更多的人认识他孔明,让更多的高人去为他做广告。你看,司马德操这个不关心世事的隐居高人,居然也为孔明先生作广告来了。他跑到刘备那里,美其名曰,是来看徐庶的,却不遗余力地宣传孔明先生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七回写道:“门外有一先生,峨冠博带,道貌非常”,这仙风道骨之人就是司马德操,见面就对刘备说,孔明先生自比管仲乐毅,他却将孔明先生比作“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,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”。这一比喻让在场的人愕然。这不是替孔明先生作广告又是什么?大家看到这里会有一个疑问,孔明先生既然这么有才华,为什么要别人替其作广告,为什么不毛遂自荐呢?这就是孔明的高明之处,《道德经》说得十分明白:“自见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长”。什么意思呢?自我表现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明,自我审视无法看清楚自己的优劣,自我夸耀并不会收到好效果,自以为是不会有长进。让高人名士替自己做广告会事半功倍。司马德操对刘备说完这番话后飘然而去,引得刘备忍不住赞叹“真隐居贤士也”,此时的刘备对于孔明先生的渴求也是不言而喻的。
再说孔明先生人生的第二个阶段。
孔明先生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就如乾卦的“九二”,
“九二,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”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?龙出现在田野上,有利于见到贵族王公。为什么有利于见到贵族王公呢?其爻辞解释说,“龙出现在田野上,指君子走出了压抑的低谷,可以谋取能普遍施与德泽的社会地位。”孔明先生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正如这“在田”的“见龙”,此时,这“在田”的“见龙”见到了刘备这位大人,使他的人生从最低谷向上迈出了一步。使他不再受压抑,有了人生施展才华的舞台。
由于孔明先生人生的第一阶段,处在“潜龙勿用”时期,利用高人
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:(m.blshuwu8.com),无限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